专题08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 |
五年考情(2020-2024) |
命题总结 |
考点1 探索认识的奥秘 (5年7考) |
2024山东卷:考查认识的反复性; 2023山东卷: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2山东卷: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21山东卷:考查认识的含义;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 2020山东卷:考查真理是具体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
1.通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借助具体事例,科研成果、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考查真理的特征及追求真理的过程。 2.通过思想、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的变化与弘扬,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通过相关改革措施,考查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趋势。以党和国家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最美人物评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背景,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考点2 寻觅社会的真谛 (5年3考) |
2022山东卷: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20山东卷:考查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 |
|
考点3 实现人生的价值 (5年3考) |
2024山东卷:考查价值观的知识; 2022山东卷:考查当前社会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2021山东卷:考查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考点01 探索认识的奥秘
1.(2024·山东·高考真题)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山东·高考真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
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2·山东·高考真题)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山东·高考真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5.(2021·山东·高考真题)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0·山东·高考真题)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 )
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7.(2021·山东·高考真题)
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在“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年代,狱中饱受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最后时刻以生命写就了“可爱的中国”。他相信,“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是方志敏一边和死亡打着照面一面勾勒出来的朗日晴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信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1)感悟“可爱的中国”,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你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