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哲学前三课背诵提纲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1.起源: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思考

2.哲学的本义:是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3.产生:哲学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

4.内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2.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一)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2.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观念、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概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哲学史上的斗争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所以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律

(二)基本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4.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总之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8.尊重规律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相结合原理。

(1)意识的能动性收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3)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相结合。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现实意义:这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3)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发展、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提示: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是运动变化,不是质变;判断事物先后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是否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以力量的先后表面的形式作为判断标准)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状态)

(1)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场所得变迁,是一种渐进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20250521092334722-微信图片_2025052109154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对立,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健。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唯物论的角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提示:区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外延:就复杂事物中包含许多矛盾相互比较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多个;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常用语:关健、中心、主题、突破口、核心等);

B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外延指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常用词: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本质、总体上看、利弊、优势、形势等)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辩证法的角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唯物论的角度)

同步备课:哲学前三课背诵提纲有WORD打印版,为防止网站被采集,请付积分下载。

同步备课:哲学前三课背诵提纲-梧桐树下
同步备课:哲学前三课背诵提纲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5积分
付费资源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