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24年4月2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工程已在轨实施了130多个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取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这说明( )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真理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空间科学研究是推动空间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年6月,嫦娥六号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完成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的壮举,待月球背面样品被带回地球,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认识。这表明(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科学研究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③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 ④探究世界的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明朝刘基所著《拟连珠》中记载:“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随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此次采集的样品将有助于研究月球背面结构和物质组成,为未来我国月球基地建设、月球资源探索等提供重要支持。由此可见(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月球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人类可根据自己需要建立联系 ④嫦娥六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覆膜栽培带来的残膜污染治理难题,已成为新疆农业亟待破解的课题。来自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与高校、企业、合作社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合作,首创从残膜机械化回收,到干法清理除杂,再到自“热”成粒,最终形成残膜棉秆复合材料的农田残膜污染闭环治理装备系统,在回收地膜再利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这表明( )
①实践与认识是对立统一的 ②矛盾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源于实践的认识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基本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超级低温工厂是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它在大科学装置运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4年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大型低温制冷装备,让“超级低温工厂”实现了中国制造。材料表明( )
①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实践的需要是推动人类对低温工厂研究的动力
③对低温工厂的研究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经测算,此次任务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1935.3克。此次采集的样品将有助于研究月球背面结构和物质组成,为未来我国月球基地建设、月球资源探索等提供重要支持。由此可见(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月球世界 ②认识能超越现实条件而不断发展
③人类可根据自己需要建立联系 ④嫦娥六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8.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着陆成功后,嫦娥六号也将进入此次探月任务最重要的月背采样环节。这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嫦娥六号任务科学目标包括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月球背面样品的分析与研究,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通过采样数据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②这些数据是关于月球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嫦娥六号在主客观交汇点上,验证了天体理论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年总台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主标识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连接古今、融通未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该标识是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其创作的物质载体
④创作者通过生动具体的主标识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天生睿智,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创造了象形文字。仓颉造字( )
①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提升认识能力的结果 ②革除结绳记事之陋,开创了中华文明之基
③表明文明的出现离不开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④反映了人们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随着新型消费的蓬勃发展,一些新问题也相伴而生,为了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可操作性,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市场监管总局配合司法部起草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将于2024年7月1日起生效。这表明( )
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部分的变化能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认识的目的是推动实践发展 ④感性认识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古诗词与漫画《跟风》(作者:刘志永)所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国家发改委强调,2024年将5%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这一预期目标( )
①与当下经济状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作为统一要求,不允许存在地区差异
③反映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④是否正确最终要以科学理论反复论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研发团队宣布,国产脑机接口技术取得新突破。因车祸四肢瘫痪14年的参试患者,借由脑机接口“解码”意识,戴上与大脑相连的气动手套后活动自如,凭借意念成功实现“举杯喝水”。用“意念”喝水的实现反映了( )
①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②人脑结构复杂组织严密是产生意识的基础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④人们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近日,我国科学家实现了通过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建立脑机直接通信,成功帮助四肢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电脑光标移动、控制气动手套完成自主喝水等活动,为患者生活自理带来希望。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根据需要改变事物的联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2024年5月17日,我国首个智能海上钻采平台,中国海油惠州26—6钻采平台上部组块与导管架对接成功。如何在超过海上船舶吊装能力的极限下成功安装?施工队经过科学想象、多次实验、科学实证,最终通过类似于举重运动员“挺举”的浮托方式,实现成功安装。这一过程说明( )
①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就不会发生质变飞跃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价值。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发展实践。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反映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新时代生产力现状,顺应“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意义重大而深远。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知识,说明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的必然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行垃圾分类,各国模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为了社会资源的再利用;二是为了有效防止污染;三是对人的一种教化。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到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虽然上海市分类已初见成效,但在全国推进垃圾分类依然任重道远。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卫程,也是场持久之战。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探索再探索、试点再试点,但是,很多城市的结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落后、公众意识不强、缺乏法律约束。因此有人说:“垃圾分类考验的是市民素质,更是政府的治理能力。”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阐述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面临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不稳的现实性问题,以及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隐患凸显,我国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其中不仅有稳定短期经济的含义,更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抓紧制定具体行动方案,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举措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制度建设,一手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一手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强化政策的跟踪落实,高质量推动这项重大举措落地见效。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阐释国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相关举措的正确性。
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预习学案+课后作业含答案,WORD打印版,为防止网站被采集,请付积分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