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备知识提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 4.革命文化的地位?
※ 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 7.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有哪些?
※ 8.文化发展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9.文化发展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要求?
10.文化发展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1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12.坚定文化自信地位?意义?底气?
※13.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考点一: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④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⑤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⑥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⑦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共产党诞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应运而生。
(2)指明文化发展方向:
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3)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4)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3.革命文化的地位?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1)必要性: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④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⑤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
(2)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考点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具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自信自立.
原因: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要求: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具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靠人民)
原因: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②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要求: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对文艺工作者要求)
(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为人民)
原因: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要求: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对国家政府要求)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原因(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2)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具有时代性)
2、要求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3)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融合不同资源的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1)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3)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一、建设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1)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5)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6)要坚定文化自信。
二、坚定文化自信
1.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地位、意义)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①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文化自信不是仅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3.知识总结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指导思想)
(2)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发展方向)
(3)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制度保障)
(4)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强领导)
(5)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3条)
(6)建设文化强国措施(5条)
(7)借助科技、大众传媒新媒体等,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站内资料是一线教师辛苦制作的,有WORD版,登录后即可下载;付费资料一般是本站原创或者会员投稿资料;成为本站会员可以畅通无阻下载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微信:dewish),否则构成侵权。创作不易,请尊重劳动!
本站地址:https://dewish.net,原文链接:请复制转载页面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