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后练习
编制: 审核:
一、选择题
1.从纽约、柏林,到加尔各答、利马……“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的足迹一路延伸,悠扬的中国旋律在五大洲余音袅袅,令万千观众如痴如醉。这体现了 ( )
A.文化在互鉴中趋同B.文化存在优劣之分
C.文化在交流中传播D.文化交融相互借鉴
2.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
①应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只要有了文化交流就能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并因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 ( )
①加强文化交流,能促进文化趋同
②文化交流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③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品尝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品茶的韵味。这主要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
①各美其美、和而不同②深度交融、日渐趋同
③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④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瓷器之美跨越国界,每年10月份中外客商都会云集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在这里,艺术陶瓷、创意陶瓷、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等一应俱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国与世界对话,巧夺天工的瓷器充满创新、创意。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 )
①对传统艺术进行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②重视传承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④立足现代艺术,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正因海纳百川,中华文明才有博大精深的深厚积淀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这说明 (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文化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
③每一种文明都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④文化创新需要消除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既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又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更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这说明 ( )
①推动文化发展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发展应立足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智慧
③推进文化交融,要借鉴、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实现相互交流与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唐三彩载丝骆驼俑唤起丝绸之路的古老记忆;在中国美术馆,吴冠中的《红莲》以油画语言彰显中华传统写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央芭蕾舞团以《天鹅湖》选段展现中西合璧的律动……亚洲文明联展、亚洲文化展演等活动,让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观众展现了超越国界的艺术之美。这表明 ( )
①不同文化的共性是推动文化交流的基础
②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整个世界的
③中外文化具有相似的悠久历史
④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于2020年6月19日至24日在杭州举行,本次活动周的主题是“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通过展示丝路文化,深挖其时代价值,讲好丝路故事。这一活动的举办 ( )
①有利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
③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的主张 ( )
①要求不同民族要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走向统一
②说明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③说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契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①③ 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中国园”里有一组石凳,上面刻有英文方块字书法,内容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要为其写一篇介绍,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有 ( )
①述文明史,在中英结合的书写方式中回顾文字发展轨迹
②品传统味,在欣赏书法艺术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包容之美
③结世界缘,在中外文化元素的交织中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④观外来风,在探索汉字发展方向的实践中借鉴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湖南长沙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该窑出产的瓷器内容除有花鸟鱼虫和人物、诗词警语外,还有外国人物及其自然风情,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该窑产品曾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这表明 ( )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③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①③ 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客家先民在历次的大迁徙中,将中原文化融入岭南土著民族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这说明( )
①文化在交流传播中发展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中原先进文化改造了岭南的落后文化 ④客家文化的独特性表明它与其他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我国始终坚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合作共赢理念,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上述论断(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②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 ③表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表明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在“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四种大型文明和百种语言,沿线国家之间的民族恩怨、利益冲突、文化摩擦和宗教壁垒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需要切实做到“民心相通”。从文化角度看,要做到“民心相通”需要(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②积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建设理念 ③用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改造沿线国家的落后文化 ④沿线各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维护社会及地区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这一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衣冠承中华之礼,载传统文化之精益。回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纯粹的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转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
曾几何时,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服饰被视为粗制滥造和所谓“乡村审美”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服饰研究不断深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不再仅仅停留于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画、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献等,含有大量的服饰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考证研究,对中国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比较典型的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资料支撑下,对传统服饰装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专业服装学院合作,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物形式再现并应用于生活中,在全球时尚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礼仪和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和剪裁工艺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精美服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服饰出现在生活着装和世界顶级秀场舞台上。
有人认为,中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会因西方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请你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