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2025·河南·高考真题)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因。( × )
纠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2025·北京·高考真题)“鹰眼”系统可以获取鸟群的鲜活印象,是感性认识的最终目的。( × )
纠正:感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测试是实践活动。( × )
纠正: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4.(2025·河北·高考真题)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纠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才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2025·云南·高考真题)微生物加固技术的运用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 )
纠正:微生物加固技术是一种具体的修复技术手段,而不是方法论指导,“方法论指导”更强调理论层面。
6.(2025·山东·高考真题)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 )
纠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而不是由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的。
7.(2025·河北·高考真题)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 )
纠正: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而不是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8.(2025·江苏·高考真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
9.(2025·湖南·高考真题)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 )
纠正: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想象等创作出来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10.(2025·广东·高考真题)审美实践活动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在手作中得以消除。( × )
纠正:审美实践活动是社会性活动,并非单个人孤立活动。矛盾可缓解,不能消除。
11.(2025·山东·高考真题)大漆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其自身的属性与功能。( × )
纠正: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大漆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以及人的需求。
12.(2025·河南·高考真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 )
纠正: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非人民群众。社会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发展。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不一定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应该说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3.(2025·江苏·高考真题)实践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 )
14.(2025·湖北·高考真题)创新活动受到实践主体需要的制约和影响。( √ )
15.(2025·湖北·高考真题)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引领全社会的消费选择。( × )
纠正: 全社会的消费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起到引领全社会消费选择的作用。
16.(2025·浙江·高考真题)公益“慢火车”具有票价低、停站多等特点,服务沿线乡村群众赶集、通勤、通学、就医等出行需求。铁路部门的做法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 )
纠正:公益“慢火车”强调为了人民,而不是依靠人民。
17.(2024·天津·高考真题)真理总是在否定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 )
纠正:原有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因此不一定被否定,并且真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18.(2024·江西·高考真题)人们在反复循环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 )
纠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在反复中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错误。
19.(2024·全国·高考真题)观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客观规律。( × )
纠正:实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把握客观规律。
20.(2024·全国·高考真题)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 )
纠正:认识的根本目不是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1.(2024·山东·高考真题)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 )
纠正:真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22.(2024·湖北·高考真题)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
纠正: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3.(2024·江西·高考真题)文化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创新。( × )
纠正: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24.(2024·重庆·高考真题)运用超前思维的“太空电站”构想,脱离了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
纠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美国工程师提出的“太空电站”构想也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
25.(2024·北京·高考真题)直面基层工作难点,为基层减负,要以征集的意见建议作为行动出发点。( × )
纠正: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6.(2024·北京·高考真题)政治制度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
纠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7.(2024·安徽·高考真题)生产力要适应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 × )
纠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28.(2024·全国·高考真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须保留旧因素,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 )
纠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不是“必须保留旧因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9.(2024·湖北·高考真题)科学离田能够摆脱条件制约以实现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并避免黑土流失。( × )
纠正:科学离田并不能摆脱条件制约,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可以优化整体功能,减少黑土流失,但避免一词太绝对。
30.(2023·北京·高考真题)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 × )
纠正: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会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观念可以反映客观现实。
31.(2023·天津·高考真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
纠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2023·河北·高考真题)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 )
纠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33.(2023·海南·高考真题)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 )
纠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法错误。
34.(2023·浙江·高考真题)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 )
纠正: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5.(2023·全国·高考真题)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
纠正:认识的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是一个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而是对已有认识的超越。“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6.(2023·福建·高考真题)一百多年来,无数像林祥谦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因为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符合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
纠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共产主义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7.(2023·海南·高考真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确保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 × )
纠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调查研究是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环节,“确保”说法过于绝对。
38.(2023·广东·高考真题)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选择,正确的认识来自合理的判断。( × )
纠正: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本身的属性也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事物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的选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
39.(2022·湖北·高考真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 × )
纠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
40.(2022·全国·高考真题)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 )
纠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
41.(2022·湖北·高考真题)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 )
纠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2.(2022·山东·高考真题)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
纠正:消除社会基本矛盾表述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43.(2022·浙江·高考真题)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 )
纠正:社会发展的趋势尤其客观规律,并不是由人民群众主宰。
44.(2022·山东·高考真题)不同时期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 )
纠正:不同时期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可能表现出相同的价值选择。
45.(2022·湖南·高考真题)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
纠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如需WORD文件请登陆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