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问题化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生产关系
(一)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和核心);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③产品如何分配。
(二)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①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最主要方式);③地主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二、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评析观点:原始社会或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但是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表现为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无保障,生活质量很低,并非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我们人类的理想生活是共产主义。
2、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1)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如果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进步;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倒退。
(2)奴隶社会普遍使用金属工具,大量使用奴隶进行协作劳动,出现城乡分离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都有助于生产发展和文化繁荣。(2025年秋教材变动)
3、评析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人类社会的最优选择。
(1)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合理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的状况,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题中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局限性:①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过程,造成人民的贫穷。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痼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人类社会的最优选择
三、社会主义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1)积极性: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②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局限性: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③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④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⑤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变式】分析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1)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②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实现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个别统治者和开明富豪的支持上,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③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的)
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②唯物史观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③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经受实践检验。它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进行伟大实践。
3、《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时代价值、伟大影响……)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特点、任务、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④第一次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变式】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学习《共产党宣言》,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学习《共产党宣言》,有利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学习《共产党宣言》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复兴伟业。
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详细答案见教材。
【变式】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试和斗争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在革命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四、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人们依次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资本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③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更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编WORD文档共15页,请下载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