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9、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10.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
12.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3.矛盾同一性: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4.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15.矛盾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6.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17.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方面。
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19.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放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观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1.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4.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5.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6.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27.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2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9.价值: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过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30.价值观: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1.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