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卷部分试题权威解析

1.1975年,托马斯·海贝勒作为社会人类学专业博士生第一次到访中国。40多年来,多次访问中国的海贝勒见证了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一切都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而改变。”中国的巨大变化表明,改革开放
①为实现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④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以多次访问中国的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见证了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巨大变化为素材,以改革开放的意义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敢闯敢试、创新进取等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争做时代弄潮儿。
【试题分析】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这些巨大变化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故选项②和④正确。“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故选项①不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还将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故选项③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试题亮点】
本题选材视角独特,以外国学者根据亲身经历对中国改革开放作出的评价为情境,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性,增强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决心和信念。
2.近期,河北省首笔企业数据资产质押贷款业务落地。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价值评估涉及多个环节,与传统资产(房产、设备等)相比,需要考虑更多复杂因素。材料说明,开展数据资产质押贷款业务
①提高了银行信贷质量
②有利于释放数据潜能
③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④表明数据资产和传统资产具有的风险相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以河北省首笔企业数据资产质押贷款业务落地为素材创设情境,紧密联系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以生产要素市场、资源配置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索新事物、关注经济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试题分析】
数据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经济形态下,数据作为企业新的经济资源,其价值通过科学评估,可作为资产获得银行质押贷款,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有利于释放数据潜能,故选项②和③正确。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如何科学评估其价值是一个新课题,因为评估涉及多个环节,相比房产、设备等传统资产需要考虑更多复杂因素,因此二者的风险因素并不相同,故选项④不正确。结合④的错误原因,银行以数据资产质押发放贷款,可能会面临更多风险,因此不一定会提高银行信贷质量,故选项①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C。
【试题亮点】
本题密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的新概念、新现象、新问题,选材紧扣河北经济发展实际,考查知识灵活多元。重在加强学生对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数据到数据要素、再到数据资产的转换过程,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关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3.“选民连心人”是昆明市晋宁区人大代表联络机制的创新,即人大代表根据履职需要,在所属选区选择适当数量的选民作为“选民连心人”来协助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集民智。2023年,“选民连心人”收集民意344件,大批老百姓关心的事陆续得到解决。“选民连心人”机制有利于
①丰富人民民主实现形式
②拓宽人民政治参与渠道
③延展人大代表履职范围
④增加人民民主权利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以“选民连心人”为情境材料,以人大代表相关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增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认同。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中的“选民连心人”指人大代表根据履职需要,在所属选区选择适当数量的选民作为“选民连心人”来协助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集民智。“选民连心人”机制的设立,有助于丰富人民民主实现形式,拓宽人民政治参与渠道,故选项①和②正确。“选民连心人”机制并没有延展人大代表履职范围,更没有增加人民民主权利内容,故选项③和④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A。
【试题亮点】
本题紧扣时政热点,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之际,以人大代表联络机制的创新为情境载体,深化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的理解,领悟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4.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是全球首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该系统以传统漏斗架种植方式将葡萄栽培于庭院中,葡萄架周围种植蔬菜、花卉等,与民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立体人文景观特征。相较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它既有经济与生态价值统一的共性,又有依托城市庭院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材料表现出人们
①根据自身需要建立事物的客观联系
②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选取全球首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即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作为情境材料,以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客观性、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系统观、矛盾观,分析人类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的实践活动。
【试题分析】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既有经济与生态价值统一的共性,又有依托城市庭院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故选项②正确。该系统呈现出生物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立体人文景观特征,无论是从经济价值还是从生态价值,人们都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实现了整体最优目标,故选项④正确。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因此,我们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去建立事物的客观联系,故选项①不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身说法错误,故选项③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试题亮点】
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劳动人民善用自然、巧用自然的智慧成果。
本题选材具有鲜明的河北地域特色,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成就的自豪感,激发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的责任意识,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5.儿童是人类的未来,但大量儿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儿童依然面临饥饿、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长期挑战。2023年,“中非携手暖童心”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在非洲多国举行,中国使馆和驻有关国家医疗队赴当地孤儿院或相关机构开展健康体检义诊、捐赠爱心包等活动,传递中国温暖。由此可见
①非洲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洲
②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中非团结
③中国以自身发展为非洲发展提供机遇
④中国以实际行动增进非洲儿童健康福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以“中非携手暖童心”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为情境材料,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区域性国际组织、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感悟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大国担当。
【试题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在非洲多国举行,中国使馆和驻有关国家医疗队赴当地孤儿院或相关机构开展健康体检义诊、捐赠爱心包等活动,体现了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中非团结,以实际行动增进非洲儿童健康福祉,故选项②和④正确。非洲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洲,中国以自身发展为非洲的发展提供机遇,虽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①和③。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试题亮点】
本题在素材选择上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中非携手暖童心”关爱非洲孤儿健康活动,凝聚了中非双方的团结与努力,是中非友谊的生动例证,展现了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温暖,让更多儿童享有美好童年和光明未来。
6.Z公司搜索到了李某公开留存在互联网上的电话信息,一个月内用不同座机多次拨打电话推广业务,在李某多次明确拒绝并要求停止后,仍进行业务推广。李某认为Z公司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生活,Z公司否认侵权,因而引发纠纷。于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Z公司侵犯了李某的生活安宁权益
②电话信息已被李某公开,不是李某的隐私
③若李某与Z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
④若Z公司主张自己因无侵权故意而不承担责任,可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考查目标】
本题以日常生活中的扰民事例为情境材料,以隐私权、个人信息、纠纷解决方式和法律责任的承担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试题分析】
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Z公司多次拨打电话推广业务,在李某多次明确拒绝并要求停止后仍进行业务推广,侵犯了李某的生活安宁权益,故选项①正确。电话信息是李某公开留存在互联网上的,不再属于其个人隐私,故选项②正确。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故选项③不正确。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没有故意并不是免除责任的理由,Z公司的主张不能得到法院支持,故选项④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A。
【试题亮点】
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题选材真实、典型,有助于学生明晰私人生活安宁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维权,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7.小李打110报警电话,坚称要订外卖,并否认打错电话,值班民警推断对方可能处于困境,行动不自由,是借“订外卖”来求救。民警假扮外卖员与小李对话,获知其地址后,警方迅速出警,小李成功获救。对此,由下列判断组成的正确推理是
①小李打110报警电话订外卖
②小李打错电话
③小李假借订外卖向民警求救
④小李受人胁迫
A.如果①,那么④  B.如果①,那么④
④          非①       
①         非④
C.或者②,或者③  D.要么②,要么③
非②        非②        
③         ③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本题以真实案例为情境,以演绎推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推理与论证”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善于运用科学推理方法,作出正确判断,采取合理行动。
【试题分析】
演绎推理是力求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二是推理结构正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选项A是肯定后件式,选项B是否定前件式,都属于无效式,推理结构不正确,故选项A和B不正确。从材料事实来看,“②小李打错电话”与“③小李假借订外卖向民警求救”不能同时为真,二者是不相容关系,不能用“或者……或者……”联结,故选项C不正确。不相容选言判断如果否定选言判断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一部分选言支,选项D是不相容选言判断,否定“②小李打错电话”,可以肯定“③小李假借订外卖向民警求救”,符合材料事实,推理结构正确,故选项D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试题亮点】
“小人物”也有“大智慧”。本题中主人公小李与值班民警都是“小人物”,却拥有“大智慧”小李急中生智摆脱了困境,民警巧用推理救人于危难。同时,本题选项采用竖式结构,用分割线把前提和结论分开,推理过程简洁、清晰、直观。
8.“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球鞋两边的通风孔,有利于散热;在防盗门的小孔里装“猫眼”,便于观察门外情况。包含和上述材料相同思维方式的是
①将计时、通话、定位等功能集于一身的智能手表
②从三角形想到三角尺、三角旗和金字塔等
③提供住宿、餐饮、采摘等多项服务的乡村特色民宿
④玻璃杯破损的原因:可能被某种东西敲碎,可能被杯中的水结成的冰胀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以“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为情境材料,以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发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试题分析】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从思维的方向看,是向不同方向扩散;聚合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以求得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从思维的方向看,是向同一方向收敛。材料中“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体现的是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选项①和③体现的都是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不符合题意。选项②和④都包含了发散思维,故选项②和④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为C。
【试题亮点】
本题选材丰富、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领悟创新思维方法,激发创新探索的积极性,灵活运用不同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
河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在对接和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康养产业。保定市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打造京津冀首选颐养幸福城市;承德市发挥温泉富集、生态环境美等优势,承接京津养老服务需求;秦皇岛市依托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康养名城……
河北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和持续提升的医疗服务水平对京津人群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知识,分析河北省是如何通过发展康养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参考答案】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创新产品供给,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康养资源共享,提高京津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接京津,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优质供给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盘活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考查目标】
本题以河北发展康养产业为素材,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试题分析】
由设问可知,应运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知识作答。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健康、养老都是人民群众日常关心的问题,发展康养产业坚持了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国康养名城”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推进医联体建设”“对接和服务京津”是坚持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改善的生态环境”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对接和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对京津人群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是坚持共享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承接京津养老服务需求”“对京津人群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旨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优质供给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试题亮点】
人民有所呼,党和政府有所应,人民有所需,党和政府有所为。本题紧贴时事、情境鲜活,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这一背景,聚焦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和政府积极作为,引导学生涵养进取品格、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全局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司职员丁某在工作时间帮家人转发了几条代购信息。之后,有人举报丁某违反了劳动合同中关于“工作时间内不得兼职从事公司安排工作以外的任何其他工作”的约定。公司收到举报后进行了调查,未能查实丁某在工作时间参与相关物品买卖合同的订立、履行等代购行为。公司找丁某核实情况时承诺:若丁某承认代购行为,就对其从轻处罚,只扣除部分绩效工资。基于公司的承诺,丁某承认了代购行为并提交了检讨书。随后,公司以检讨书为证据,认定丁某违约,单方解除了劳动合同。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别评析丁某转发代购信息和公司以检讨书为证据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2)赠与合同和材料中提及的买卖合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赠与合同”“买卖合同”两个概念外延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丁某在工作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私事,违反劳动纪律,没有全面、适当履行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
公司诱使丁某写检讨书承认存在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然后以检讨书作为丁某违反劳动合同的证据,解除了劳动合同,违反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2)(下列两个答案,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答案一: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赠与合同”和“买卖合同”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所以是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答案二: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赠与合同”和“买卖合同”包含在“合同”这个属概念中,并且二者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所以是反对关系。
【考查目标】
本题以职场中的劳动纠纷创设情境,以民法的基本原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履行和解除、概念外延的关系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反思与评价”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等学科素养要求,旨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试题分析】
本题第(1)问要求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分别评析丁某转发代购信息和公司以检讨书为证据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丁某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约定“工作时间内不得兼职从事公司安排工作以外的任何其他工作”,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丁某在工作时间帮家人转发代购信息,虽然不等同于代购行为,但违反了劳动纪律,没有全面、适当履行劳动合同;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公司在未能查实丁某代购行为的情形下,诱使丁某写检讨书承认代购行为,随后以检讨书为证据认定丁某违约,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公司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取得的检讨书作为证据认定丁某违反劳动合同并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不属于劳动合同约定或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本题第(2)问要求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赠与合同”“买卖合同”两个概念外延的关系。概念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赠与合同”“买卖合同”这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是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赠与合同”“买卖合同”包含在“合同”这个属概念中,并且二者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是反对关系。所以,可从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和反对关系两个角度任选其一作答。
【试题亮点】
本题以真实案例作为情境,一题两问,紧密衔接,实现了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模块的有机结合。
第(1)问涉及民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基本知识,学生在作答时需要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发展复合能力。
第(2)问既立足教材基础知识,又活用教材设问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开始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互相成就的历程。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原因。
(2)从材料中任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元素,分别说明其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的启示。要求:准确运用学科知识,观点明确。
【参考答案】
(1)二者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具有一致性。都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重要的价值标准。二者在社会作用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都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指导;都有助于塑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人们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
(2)略
【考查目标】
本题以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为背景材料,以价值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等学科关键能力,落实对学生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公共参与与责任担当”等学科素养要求。引导学生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互相成就,进而科学地理解二者结合的逻辑必然与现实必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分析解决当代全球性难题的意识和能力。
【试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初产生并发展于西方的思想,在传入中国后,开始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互相成就的历程。
本题第(1)问,要求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原因,也就是从价值观角度寻找二者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重要的价值标准,马克思主义坚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重民、安民、养民、富民等民本思想;其二,在社会作用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在价值观上都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功能,有助于培养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
本题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知识,从列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中任选两个,通过具体分析所选重要元素的思想内涵,说明其对解决人类面临难题的启示。解题的关键在于紧扣“全球性难题”,既要列举出全球性“难题”,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启示,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仅限于单纯解释所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的思想内涵。
【试题亮点】
本题及时回应时政与理论热点(2023年10月首提习近平文化思想),两问有机衔接,层层递进。第(1)问注重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要求;第(2)问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设问的开放性立足思维开放、知识开放,让学生答题时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体现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本文来自网络搜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