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逻辑与思维
考点 |
五年考情(2020-2024) |
命题总结 |
考点1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5年1考) |
2024山东卷:考查抽象思维
|
1.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2.判断的类型与区分是本课的命题点,也是学生的易错易混点。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推理方法,这三种推理方法都将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对三种推理方法的识记、理解是基础考法,高考会更侧重于三种推理的应用考法。 3.命题会集中在“辩证思维的含义和内容”“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和关系”的理解上。分析创新事例,感受创新魅力,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高运用发散思维技巧的能力。养成敢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和突破思维定式的思维品质,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握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特点,了解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意义。 |
考点2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5年4考) |
2024山东卷:考查假言推理; 2023山东卷:考查换位推理;假言推理;三段论; 2022山东卷:考查假言推理 |
|
考点3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5年4考) |
2024山东卷:考查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坚持适度原则; 2022山东卷:考查辩证思维;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
|
考点4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5年3考) |
2024山东卷:考查超前思维及其方法; 2022山东卷:考查超前思维 |
考点01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1.(2024·山东·高考真题)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02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任何公民和组织……不得有下列行为:…… (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四)侵占、破坏、污损爱国主义教育设施;…… 第三十八条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对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
根据以上法条,下列判断或推理正确的是( )
①“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是“适用第三十八条”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甲因违反第三十七条第四款受到处罚:甲没有污损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行为,所以甲有侵占和破坏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行为
③如果第三十八条未适用于甲,那么说明甲没有第三十七条第四款的行为
④除非有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为,否则不能适用第三十八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山东·高考真题)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这些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面对风险挑战,唯有顽强拼搏,坚决斗争,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据材料,下列判断或推理正确的是( )
①弘则能胜其重,毅则能致其远
②我们要赢得尊严、求得发展,就必须坚决斗争
③以“有些风险挑战是国内的”为前提,不能进行换质位推理
④“有些风险挑战是传统的”通过换质推理可得出“有些风险挑战不是现代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3·山东·高考真题)要构建一个符合推理规则的三段论,其结论为“有些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由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得出的①②③④四个判断中,可分别作为该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的是( )
第二条:……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第三条: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①有些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是珍贵、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
②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
③珍贵、潮危的陆生野生动物是受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
④有些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是珍贵、濒危的陆生野生动物
A.①一④ B.②-④ C.①一③ D.③一④
4.(2022·山东·高考真题)【缘起】
在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A市居民甲无视其居住小区的管理规约,经常在小区的楼间空地上组织活动播放音乐,导致周围许多住户无法正常作息。
【过程】
邻居乙向当地公安机关投诉。经专业测量,甲所播音乐音量昼间略低于60分贝、夜间略低于50分贝。
邻居丙在个人微博上发帖公布了自己与甲交涉全过程的录音,“曝光”了甲所在单位网站上公布的其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并在照片中甲的额头上加了贬损性文字:帖子发出后,大量网友拨打甲的电话对其进行指斥。甲遂起诉丙,称:丙公布录音,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丑化并公布自己的照片,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权;公布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丙回应称,甲无视小区规约,制造噪声干扰邻居生活的行为才构成侵权。
相关资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第五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根据《A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A市公安机关行政处罚的依据),甲所居住的小区属于2类区,执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
乙认为:只要制造嗓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就应受到警告处罚,甲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应受到警告处罚。甲认为:只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才应受到警告处罚,自己没有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所以不应受到警告处罚。 |
(1)关于居民甲制造噪声的行为是否应受到行政处罚,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甲和乙各执一词。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别判断甲乙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