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理论】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含义: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基本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小也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位: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进步的变化之中。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主要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称生产方式。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四、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

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地位: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共同劳动;                     ②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③在生产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  ④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人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4、管理集体事务:氏族议事会

5、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代替了氏族集体劳动;

②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③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6、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努力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 奴隶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迈入了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

  •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被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

步吗,为什么?

①一个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完整WORD版下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