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复盘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
原始社会
|
生产力特点 |
主要使用石制工具,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 |
生产关系 特点 |
①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
|||
上层建筑 |
氏族制度,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
|||
主要矛盾 |
人与自然的矛盾 |
|||
历史结果 |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
|||
奴隶社会
|
生产力特点 |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
生产关系 特点 |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
|||
上层建筑 |
奴隶主阶级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
|||
主要矛盾 |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 |
|||
历史评价 |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
|||
生产力特点 |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
封建社会 阶级社会 |
生产力 特点 |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
|
生产关系 特点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②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
|||
上层建筑 |
①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②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
|||
主要矛盾 |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
|||
历史结果 |
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止过,后来发展成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
|||
资本主义社会
|
生产力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
||
生产关系 |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
上层建筑 |
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
|||
主要矛盾 |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
|||
经济危机 |
(1)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基本特征:生产过剩——实质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3)直接原因: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解决: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
历史命运 |
(1)决定因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2)必然趋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的历史条件 |
空想社会 主义 |
合理性:①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②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道路进行了探索。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③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
历史条件 |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趣,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
|||
理论基石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①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②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③共同意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
|||
诞生的标志 |
①发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内容: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从领导社会变革的力量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从理想目标看:《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为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③历史价值:《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 |
|||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
生产关系 确立 |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
生产关系 特点 |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
|||
十月革命 意义 |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
飞跃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
||
曲折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
|||
趋势 |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
|||
中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
WORD打印版下载,为防止网站被采集请付积分下载,注册时会送积分,登录发文等也会送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