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导学案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导学案

编制人:    审核:

【教学目标】

1.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2.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预习】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知识点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        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          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          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知识点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        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表现: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        为核心,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的伟大民族精神。 

(2)核心: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        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        。 

(3)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        。 

知识点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           。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 

知识点3: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1)过程: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    ,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           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时代体现: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形成了“红船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等。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形成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            、塞罕坝精神等。

③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                                               的伟大抗疫精神。

知识点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              。 

(2)要以培养担当           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             的中国梦。 

 

【课堂互动】

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百县榜”。

(1)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班级学习园地“如何学习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栏目征稿,请列举两个写作要点。

 

 

【易错辨析】

1.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是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    )

2.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    )

3.弘扬民族精神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    )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    )

5.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                                                    (    )

6.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    )

 

【预习自测】

1.习近平总书记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一个胜利。材料反映了“红船精神”(   )

①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②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③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④产生于社会主义实践,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英雄的诞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但英雄身上无私忘我、舍身为国的优秀品质,纵然穿越千载仍历久弥新。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这是因为英雄品质(   )

①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②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基础

③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力量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以下最能体现这句话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是(   )

A.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B.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

4.篆刻艺术,被誉为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在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中,华东师范大学的“篆刻”传承项目成功入选。华师大重视篆刻艺术的传承,是因为它(   )

①以汉字为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5.2021年4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划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记忆——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②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③创新——融通多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注重转化利用

④传播——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最近,古浪县一个叫八步沙的地方,再次吸引无数人的目光。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上,沙枣、红柳等植被郁郁葱葱,结成7.5万亩的隔离带,成功阻挡了风沙侵蚀的步伐。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见证着六位老人、祖孙三代,长达37年的不懈努力。上述材料反映的民族精神与下列选项一致的是(   )

①“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②“撸起袖子加油干”

③人心齐,泰山移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一件打满补丁的旧睡衣,反映出领袖朴实、节俭的崇高风范;一根用过的扁担,展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嘉兴的红船,记录着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延安的窑洞,彰显着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革命文物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走近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为此,我们应该(   )

①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②丰富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其表达形式

③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讲好红色故事

④拓展革命文物的数量和种类,改造革命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

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80多年前,西路军转战河西、奋勇作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位于张棭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始建于1957 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2019年1月至6月,纪念馆共接待游客达50.8万人次,据介绍,高台县将重点开发红色文化小镇建设等项目。该县的举措(   )

①旨在不断弘扬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②充分挖掘了文化中的经济价值 

③有利于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④有利于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紧扣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用现代视角重述55年的造林奇迹,把塞罕坝精神以影像方式固化为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①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弘扬塞罕坝精神凸显了精神力量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④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