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后作业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后作业

编制:        审核:

一、单选题

1.年味并非凝固不变,随时代进步而变化,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年味变化,变的是那些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与时代观念渐行渐远、与新消费理念不相适应的习俗,不变的是年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引力。从年味的“变”与“不变”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

①不同的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年味的“变”体现了对“不变”的辩证否定

③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④年味的“变”与“不变”源于人们的心理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向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表彰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其哲学依据是(  )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同步发展              

B.社会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是因为(   )

A.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B.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C.没有追溯到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即社会存在    

D.在自然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5.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接受和使用。经由这类网络热词,我们可以感受时代发展的进程。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0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这一讲话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有时社会意识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界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反映了(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的背后有一定的物质动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从理论上搞清楚坚持系统观念的内在逻辑,有助于谋划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因为(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综合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③先进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影响着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新修订案的《劳动合同法》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针对在劳务派遣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修改,重点修改有关劳务派遣的内容。这表明了(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法律思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必将推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材料表明 (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流行语都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学习强国”“最美奋斗者”“我太南了”等成为2019年度流行语,集中反映了当年的社会状况。由此可以看出(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优化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沿线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获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已经成为全球极具活力和受欢迎的公共合作平台。这体现了(   )

A.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

C.社会存在总是先于社会意识变化           D.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13.近日,东莞市发出2021年“树文明新风 过平安春节”倡议书,倡导市民留莞过年,厉行勤俭节约,践行“光盘行动”,不铺张浪费、不搞攀比、不讲排场、不赌博,摒弃陈规陋习,文明娱乐,过个平安健康、文明友善、绿色环保的春节。印发这一倡议书主要是考虑到(   )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同步变化            

②社会意识有时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④对现存的社会意识给予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问题。我国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为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安全保障。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完满收官。脱贫以后怎么办?国务院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全新部署: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要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上述新部署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本质上是人反映方式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目标、理念、情感和文明方面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是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建设理念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的生动体现。

做到“民心相通”并非易事,“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有四种大型文明和上百种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差别往往意味着矛盾和冲突,任何一项国际事务的开展都不可能畅通无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媒体不断制造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中国模式输出论、经济帝国主义论、朝贡体系复活论等带有偏见性的论调,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民心相通。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建设理念加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出炉。“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三大热词关注度位居前三。位列热度第四位至第十位的分别是“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科技创新”“教育改革”“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民意民盼从两会热词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依法治国”已连续多年登上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热词的榜首。近年来,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不断落实:审批服务便民利民,“奇葩证明”问题减少:诉讼更便捷,打官司不再需要“千里迢迢”;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加大,“大数据杀熟”有所改善。一项项便民利民的政策优化,一桩桩为民惠民的好事实事,彰显着法治为民的价值导向,也提升看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有力捍卫了人们对法治的信仰。

“两会热词”年年有,也年年有旧词退出,新词出现。“两会热词”,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也有助于我们聆听新时代民生的新期盼。

“两会热词”反映的是时代大势,折射的是民意期待。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WORD打印版请登录后下载。(登录是为了防止网站内容被采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