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社会历史的主体 课时作业
编制人: 审核人:
一、选择题
1.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这体现了( )
A.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于上层建筑的变化
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涓之力汇集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表明了(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社会的前提条件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④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新晋90岁的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连线向丰收节直播活动送上祝福,并深情呼吁更多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现代农业及其研究。对于这一呼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有( )
①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依靠力量
②农业研究的新课题产生于有志青年的学识
③投身实践有助于增长有志青年的真知才干
④知识青年的志向决定现代农业的研究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全媒体发展时代,政务信息通过网络新媒体走向千家万户,能够丰富政务公开的途径,通过信息公开解人民所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秉持惠民初衷,坚持利民方向不少基层政务视频号因此赢得了群众点赞和好评。基层政务视频号赢得群众点赞和好评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
③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观、执政理念、执政思维、执政文化的精辟概括和精彩阐述,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一论述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源泉 ④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7.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是( )
A.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国际军事合作工作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坚持服务大局、积极作为、合作共赢,强化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统筹协调内外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合作形式,促进建立新时代国际军事合作格局。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
①服务大局是因为要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积极作为是因为人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合作共赢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④底线思维是因为要把握好事物本质的规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漫画《“高”度重视》(作者:于昌伟)意在提示我们( )
①观察事物要仔细 ②安全意识要提高
③群众观念要到位 ④工作方法要对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0年5月15日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84次提到人民,洋溢着强烈的“人民观”,这说明( )
①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一切需要
④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1.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告诉我们( )
A.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B.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相同
C.人民群众的言行都是对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2.漫画《经验之谈》(作者:苏凝)的启示是( )
①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②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要把真理作为行动的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法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必然积极回应社会热点与时代诉求,它的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人民权益有重大意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民法典的产生和实施( )
①是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必然要求
②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有利于国泰民安,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④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这一创造性的超级工程从开工到投入商业运营经历了2000多个日夜,一系列数字令人深思:6万多台设备、165公里管道、2200公里电缆、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透过这一系列数字,我们可以认识到( )
A.整体不能离开部分,因此应当树立整体观念,顾全大局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需要大力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
C.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不断克服困难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矛盾依存和转化的条件,要在奋斗中走向成功
15.《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人对同一事物反映一定不同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辉煌中国,辉煌成就。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各族人民在砥砺奋进中创造的辉煌成就。
《辉煌中国》8个摄制组走遍全国,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纪实和航拍素材,记录下众多珍贵的瞬间。在创作上,该片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该片播出后,掀起全民参与、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网络诗友的《西江月》《菩萨蛮》等作品迅速流传开来。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过程。
17.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长期以来,大运河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为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国家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有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国家出台《规划纲要》的哲学依据。
为防止网站被采集,请登陆后下载WORD打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