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识别和预防

学校常见传染病识别和预防

一、诺如病毒感染

一般情况下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是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感染诺如病毒以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其次还有恶心、腹痛、头痛、畏寒、发热以及肌肉酸痛等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播的方式也多样,包括人传人、摄入呕吐物或者是粪便引发的气溶胶,还包括经过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者水传播。学校、托幼机构是人群聚集的场所,也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的场所,需要特别提高警惕。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在餐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外出回家后,做好手部清洁,可以用肥皂或者洗手液,用流水洗手20秒钟以上。

2.要注意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不要喝生水,建议喝开水或者是瓶装水,食用蔬菜和水果要彻底地洗净,烹饪加工食品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确保我们吃的食物彻底的煮熟煮透,特别是食用贝类产品时。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3.要做好教室、居室的日常清洁和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及时地清理垃圾。

4.做好规范地消毒,如果家庭成员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我们要对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规范地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要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彻底地消毒。对于门把手、马桶按钮、卫生间这些接触频繁、容易被病毒污染的区域和部位要定时消毒。

5.感染以后,尽量要居家休息,减少与其他人的密切接触。对于特殊岗位的人员,比如厨师、婴幼儿的看护人员,以及外卖的快递员等等,不要带病上岗。感染诺如病毒以后,一般2-3天即可恢复。

二、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主要表现为面部以耳垂为中心肿大、压痛。还可有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

传播途径

早期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多见。多见于4到15岁的儿童,成人亦可发病。流行性腮腺炎本身并不严重,但并发症(脑炎、急性胰腺炎和睾丸炎等)对孩子的健康影响较大。

预防措施

1.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2.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一般需要10-14天,严重时可达3周以上。

3.坚持室内通风换气。

三、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染性强、症状重。

流感病毒引分为甲、乙、丙三型,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邹城市的好发季节为冬春季。

此病起病急,主要症状有头痛、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全身症状较重。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咽痛、鼻塞和咳嗽;头痛,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严重者卧床不起,还可以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流感不是小毛病,大家需要重视流感。上述症状可持续7~10天,在发热等症状消失后一周内,往往感到很疲乏。全身其它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这是流感与普通感冒很不相同的地方。

传播途径

病毒直接从人传播给人,生存于鼻腔或咽喉粘膜上的病毒因咳嗽、打喷嚏和粘液一同飞散在空气中,侵入别人的鼻腔、咽喉而传染。

预防措施

1.每年流感季节(10月份)来临之前接种流感疫苗。

2.病人用过的餐具、用具、衣物等要用开水煮沸消毒。

3.在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减少集会。建议外出要戴口罩。

4.搞好室内外卫生,常开窗户通风换气,被褥经常曝晒。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

6.发现流感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手足口病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春夏季,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预防措施:

1.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体质锻炼。

3.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4.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五、病毒性肝炎 

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分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食欲减退,恶心,厌食油腻,乏力,肝脏肿大及肝动能异常等。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和黄疸,极少数病人表现为重症肝炎。

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2.乙肝、丙、丁肝主要通过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和密切生活接触(包括性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1.甲肝、戊肝的预防,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人”;

2.家中有乙肝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应到医院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不要共用漱口用具、剃须刀等。

3.及时全程接种甲肝、乙肝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的最有效地方法。

六、红眼病

医学上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起病急、炎症重、传染性强、易发生流行,表现为眼睑肿胀、结膜滤泡增生、水样分泌物,常伴结膜下出血。

传播途径

红眼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眼的分泌物中,经生活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1.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进行隔离消毒,如洗脸毛巾、脸盆等;

2.病人不要到游泳池、公共浴池、理发店等公共场所活动;

3.对毛巾等个人用品或公用物品要注意煮沸消毒;

4.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睛;

5.一经发现及时治疗和隔离,病程1-2周。

七、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该病常年散发,夏秋多见,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

传播途径

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通过苍蝇污染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地震,战争,洪水等因素可致水源污染,而引起暴发流行。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和不干净的水果,不喝生水和不合格的饮料,饭前便后洗手。

2.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 剩饭菜要加热后吃;

3.搞好室内外卫生,做好防蝇灭蝇工作

4.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八、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学龄儿童多发。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发热、全身红色斑丘疹、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易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

传播途径: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方式经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

预防措施

1.隔离患儿,隔离期从起病至出疹后5日。

2.风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带易感儿到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病儿接触。

3.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注意皮疹与发热,以利及早发现病人。幼托机构的接触班级,在潜伏期内应与其他班级隔离,不收新生,防止传播。

4.接种风疹疫苗预防。

九、水痘

由水痘病毒引的传染病,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以冬春季发病为主,多见于青少年和儿童。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

预防措施

1.严格管理传染源:呼吸道隔离从出疹开始到全部疱疹结痂为止,一切用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均应消毒处理,防止易感儿及孕妇接触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对易感儿童及孕妇可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ZIG),减毒活疫苗也有预防作用。

疫苗保护不是终身的,在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五年后有必要再次接种疫苗。

十、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急性呼吸道传病。

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病人咳嗽、喷嚏,随着口水吐沫飞向体外,再经空气传播给其他孩子。主要发生在儿童。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注射疫苗,就有感染麻疹危险。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导致。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状后的3-7天出现。学校必须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直到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隔离患者。

3.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4.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5.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其他的还有新冠肺炎等,大家一起经过了疫情,印象深刻,这里就不赘述了。希望大家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发现异常后及时就诊和上报。经过上面的叙述,大家可能发现了:只要我们做好手卫生同时加强消化道和呼吸道保护、洁身自爱,绝大部分传染病都能避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