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_______的问题。
(2)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_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_____________的始终,是一切_______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_____________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两者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__________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是本原的,__________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________意识。
(3)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__________,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____________物质。
-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将,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易错易混
1.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
2.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
3.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
4.“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说明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
5.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 )
6.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的观点是可知论,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 )
7.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8.“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理生万物”体现的是同一哲学思想。( )
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
预习自测
1.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一书中如是说:“希腊哲学似乎是从一个荒谬的念头开始的,它始自这个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和母腹。真的有必要认识对待这个命题吗?是的,原因有三,一是这个命题就事物本原问题表达了看法;二是这种表达并非比喻寓言;三是它包含着尽管是萌芽的——‘一切是一’的思想。”尼采的观点认为( )
①哲学来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③哲学要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中实现发展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在是否承认水是本原
-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和我的中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些景点歌曲历久弥新。艺术家们创作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记录着我们伟大祖国70多年的风雨变迁,见证着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这表明( )
①思维决定存在,艺术家们的灵感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产生的源泉
②存在决定思维,伟大祖国的风雨历程和巨大变迁是歌曲产生的基础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能动地反映存在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举一纲而万目张”
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
①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5.当人们仰望浩瀚无边的星空时,人们会不自觉的问道:“美丽的嫦娥真的存在么?在每月的农历十五,天上为何一轮圆月挂在梢头?”人类对于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满足,还想要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追求无穷无尽的宇宙尽头,而这一切催生了航空航天的发展。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地球,并绘制了一幅月面图。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第一次完成探测器硬着陆月球,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探测器零距离认识月球。2016年,中国国家天文台发布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拍摄的全部图像数据,其中包括数以万计此前未被公开过的高清彩色月面图像。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分析人类对月球的探测给我们的启迪。
学案+题案带答案共四个文件,WORD打印版,打包下载。
